指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試題 文章解讀
一、文章解讀(占18分)
閱讀框限內甲乙兩段文章後,回答問題:
(一)二文所談論的事情或舉的例子,雖然不同,不過,所批評的觀念是一樣的。請綜合甲乙二文,說明作者所批評的觀念是什麼?
(二)二文皆提到了一個觀念──通,什麼是「通」呢?請根據二文的論述,闡述「通」的意涵;並且依照自己的想法,說明如何才能做到「通」。
(一)(二)分列書寫 合計文長限250~300字(約11~13行)
甲:夫人善於自現,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,是以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。‧‧‧‧‧‧又患闇於自見,謂己為賢。夫文本同而末異,蓋奏議宜雅,書論宜理,銘誄尚實,詩賦欲麗。此四科不同,故能之者偏也,唯通材能備其體。
乙:「學未至圓通,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。如以南方之舟,笑北方之車;以鶴頸之長,憎鳧脛之短也。夫不責己之有見,而責人之異見,豈不悖哉!」
〈參考資料〉
用同理心應答,溝通可以更圓通
對一個心持反對意見者,講話卻有必要謙和而委婉。否則正像把鹽撒入傷
口,會使他已有的成見更深。──英國哲學家培根
例如,早期的理髮師訓練徒弟,多要三年四個月才能「出師」。如今,一
位理髮師傅訓練一個徒弟,經過三個月之後,就算學藝成功,可以正式上
路。有一天,徒弟「初試鋒芒」、為第一位顧客理完髮後,顧客照照鏡子
說:「頭髮還是有點長。」徒弟不知怎麼回答。
站在一旁觀察的師傅,立刻笑著解釋說:「頭髮長,使您顯得含蓄,這叫
做『藏而不露』,很符合您的身分。」顧客聽了,很高興地離開了。
徒弟為第二位顧客理完髮後,顧客照照鏡子說:「頭髮剪得太短。」徒弟
還是不知怎麼回答。
師傅笑著解釋:「頭髮短,使您顯得有精神、樸實、厚道,讓人感到很親
切。」
顧客聽了,很高興地離開了。
徒弟為第三位顧客理完髮後,顧客一邊付帳、一邊笑道:「理髮的時間挺
長的。」徒弟沒說話。
師傅笑著解釋:「為『首腦』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,您沒聽說:進門蒼頭
秀士,出門白面書生?」顧客聽罷,大笑而去。
徒弟為第四位顧客理完髮後,顧客一邊付款、一邊笑道:「動作還挺俐落
的!二十分鐘就搞定了。」徒弟不知所措,沈默不語。
師傅笑著搶答:「如今,時間就是金錢,『頂上功夫』速戰速決,為您節
省了時間和金錢,何樂而不為?」顧客聽了,微笑點頭地離開了。
到了理髮店打烊之後,徒弟怯生生地問:「師傅,為什麼您怎麼說,就怎
麼有理?」
師傅拍拍他的肩膀,笑著說:「不錯,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,有對有錯,
有利有弊。我故意在顧客面前鼓勵你,有兩個作用:對顧客來說,是為了
討客人家喜歡,因為誰都愛聽好話;對你來說,既是鼓勵又是鞭策,因為
萬事起頭難,我希望你以後就能把工作做得更漂亮!」
徒弟聽了很感動,從此更加用心學藝。幾年下來,這名徒弟的技藝已非常
精湛,足以獨當一面了。
禪宗公案裡有一則膾炙人口的小故事。有兩個小和尚,平常就愛抬槓。有
一天,兩人又為了一點小事爭論起來,越說越大聲,最後吵得面紅耳赤,
誰也不服誰。
第一個小和尚氣沖沖地跑去找師父評理。師父很有耐心地聽完小和尚的訴
說,淡淡地說:「你是對的。」有師父這句話,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洋洋回
房去了。
不久,第二個小和尚也氣沖沖地跑去找師父評理。師父也很有耐心聽完他
的說明,照樣淡淡地說:「你是對的。」第二個小和尚也高興地回房去。
這時,一直在旁服侍的第三個小和尚忍不住開口說:「師父,您平常教導
我們待人要誠實,萬萬不可做違心之論,可是,我剛才親耳聽見您跟兩位
意見不同、有爭執的師弟都說『你是對的。』恕我冒犯,您這樣說,豈不
是一種違心之論嗎?」
師父對第三個小和尚的質疑,不但不生氣,反而和顏悅色地說:「你是對
的。」第三個小和尚入門較久,也比較有慧根,聽師父這麼說,立刻開
悟,連忙跪謝師父的當頭棒喝。
原來這位師父的意思是:由於我們每一個人都自認為「我是對的」,所以
才會固執己見,毫不相讓。假如我們能將心比心,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
題,把想法顛倒過來,改為秉持「你是對的」的態度,爭執必定減少,彼
此的摩擦也較容易解決。
http://blog.yam.com/jackiec/article/32075308
這「通」也能用到 寬與深 裡的「寬」裡頭
諫逐客書 李斯「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海水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」
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「念高危,則思謙沖而自牧;懼滿溢,則思江海而下百川」
曹丕《典論.論文》析譯 葉慶賢編輯 - udn部落格
書名 文賦 文心雕龍 詩品 人間詞話
作者 三國吳陸機 南朝梁劉勰 南朝梁鍾嶸 民國王國維
內容 以賦體論思想和 全書論文章 定上中下品, 論詞重境界
藝術的係,以及 的體制及其 專評五言古 ,提出造境與
各種文體的特和 工拙 詩的作家與 寫境兩種;且
得失 作品 評論諸家作品
地位 我國第一部 為我國詩評 為近代詞學
文學批之專書 專著最古之 批評的名著
作。開後世
詩話的先河
昭明文選
編者 |
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,故稱昭明文選 |
價值 |
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,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。 |
內容 |
書中選錄了自先秦至齊、梁的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詩文辭賦七百餘篇,分為三十八類,共三十卷。 |
選錄 標準 |
選錄作品以「事出於沉思,義歸乎翰藻」為標準,所以不選經、子,史書中也只選錄「綜輯辭采」、「錯比文華」的論贊 |
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chienhua.edu.exam/posts/520204674735029
二、多重選擇題
1. 下列各組「 」內的字,其字義、用法兩兩相異的選項是:
(A)阡陌交通雞犬「相」聞/本是同根生,「相」煎何太急
(B)為德不「卒」/盈虛者如彼,而「卒」莫消長也
(C)傅毅之於班固,伯仲之「間」耳/遂與外人「間」隔
(D)而或長煙「一」空,皓月千里/付之「一」炬
(E)男有「分」,女有歸/一朝蒙霧露,「分」作溝中瘠。(101國立嘉義高中教師甄選)
答案:ACDE
解析:(A)互相/代詞性副詞(我)(B)終(C) 兩者之中/隔絕(D)全部/一把(E)職分/預料。
2.中國人向來忌諱直接說「死」,因此產生不少替代的詞彙。如典論論文:「日月逝於上,體貌衰於下,忽然與萬物遷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」即以「遷化」代替死亡之意。下列文句「 」中的詞語,何者亦使用了此種方法?
(A)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「羽化」而登仙
(B)臣以險釁,夙遭閔凶。生孩六月,慈父「見背」
(C)彼「屍居餘氣」,不足畏也。諸妓知其無成,去者眾矣
(D)賈夫人「仙逝」揚州城/冷子興演說榮國府
(E)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「崩殂」。(101國立嘉義高中教師甄選)
答案:(BDE)
解析:(A) 「羽化」,成神仙(C)「屍居餘氣」:餘氣:最後一口氣。象屍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,指人將要死亡。也比喻人暮氣沉沉,無所作為。
問答題
1.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供哪些文學批評的理念?(101年國立臺南女中教甄)
答案:
(1)首先談到他的寫作動機。他認為文人相輕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」,只會「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」。所以應該「審己以度人」,不應該以己之長,批評別人的短處。
(2)指出當代七大文人(後世所謂的建安七子)各有所長,也各有所短,藉以印證他的看法。
(3)提出寫作應該注意到四種文類(奏議、書論、銘誄、詩賦)的特點。並指出每一個文人各有所偏,不可能各體兼備。
(4)談到「文氣」的問題。在文氣問題上,「氣之清濁」,也取決於每個文人的個性。
(5)文學可以讓文人不朽,應該隨時努力,不可因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懈怠。
2.曹丕的(典論論文)開文學批評之先河
(一)試論述其文學主張(文學定位、文體寫作規則、文氣說等等)及影響
(二)曹植(與楊德祖書)中亦提出對文學的看法,試比較之。(102鳳新高中)
(一)曹丕(典論論文)
1.文學主張:
(1)首先談到他的寫作動機。他認為文人相輕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」,只會「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」。所以應該「審己以度人」,不應該以己之長,批評別人的短處。
(2)指出當代七大文人(後世所謂的建安七子)各有所長,也各有所短,藉以印證他的看法。
(3)提出寫作應該注意到四種文類(奏議、書論、銘誄、詩賦)的特點。並指出每一個文人各有所偏,不可能各體兼備。
(4)談到「文氣」的問題。在文氣問題上,「氣之清濁」,也取決於每個文人的個性。
2.影響:
大力讚揚文學乃「經國之大業」,充分肯定文學「立言」不朽的價值。開中國文學批評之先河,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。
(二)曹植(與楊德祖書)其文學主張與曹丕(典論論文)之比較:
1.本文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文學批評文章,首先確定建安七子的地位。
2.曹丕典論論文中提出了「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」的現象,曹植與楊德祖書也指出建安七子之間矜才自負的現象:「當此之時,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,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」,兩篇文章相互呼應,可知魏晉時期文人之間以文評比的情形的確是存在的。
3.曹植說:「世人之著述,不能無病。僕常好人譏彈其文,有不善者,應時改定。」主張積極開展文學批評態度。為了改善這種情況,就常要請別人挑自己著述的毛病,虛心聽取別人意見。
4.好的文批家必須就是優秀的創作者,曹植提出認「蓋有南威之容,乃可以論其淑媛;有龍泉之利,乃可以議其斷割。」,他認為只有本身具有優秀創作能力的人才是一位好的文學批評家。
6.文中提到「辭賦小道,固未足以揄揚大家,彰示來世也。」曹植因為志向在政治,所以並不把文學視為第一順位,但也不是毫無重要的「小道」位置。此處與曹丕典論論文中提出大力讚揚文學乃「經國之大業」,充分肯定文學「立言」不朽的價值完全不同。
典論論文 好像常以跟他文比較來考
>>> 「學未至圓通,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。如以南方之舟,笑北方之車;以鶴頸之長,憎鳧脛之短也。夫不責己之有見,而責人之異見,豈不悖哉!」本文中,人之所以「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」,究竟是什麼原因?
======
>> 這個文章主要在說什麼
明朝袁宗道〈答友人〉
語譯:學習未達到圓滿,合乎自己的意見便是對的,違背自己的意見就是錯的。例如以南方人用的船來取笑北方人用的車;因鶴有長腿,而厭惡短腿的鴨。你不怪責自己(對人)有偏見,反而怪責別人不同的意見。那怎不能沒有衝突?
http://siro.moe.edu.tw/fip/index.php?n=5&m=0&cmd=content&p=6527&o=1
袁宗道(1560-1600年),明文學家。湖廣公安人。萬曆年間進士。與弟宏道、中道齊名, 世稱「公安三袁」。其文學創作主張崇尚本色,文由己出,反對復古摹擬以及明朝中葉前後七子 所倡導「詩必盛唐」、「文必秦漢」的傳統。世稱「公安派」。
第二篇曾出現在..........
中山女中的高三練習題目 (感謝中山女中網路上提供 中山女文組老師早聽聞很威~ ^_^)
裡面有些題目可以寫寫看~
二、「學未至圓通,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。如以南方之舟,笑
北方之車;以鶴脛之長,憎?脛之短也。夫不責己之有見,而責人之異見,豈不悖哉!」(袁宗道《答友人》)
讀完這段短簡,你有什麼看法?文長不超過200字,不必成篇。
台北縣立江翠國民中學 96 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定期考查三年級國文科試卷
學未至圓通,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。如以南方之舟,笑北方之車;以鶴脛之長,憎鳬(ㄈㄨˊ)脛之短也。
夫不責己之有見,而責人之異見,豈不悖哉!
《袁宗道‧答友人》
42. 本文主旨在(A)強調人各有志 (B)肯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(C)批評固蔽不通的讀書人 (D)說明各地
風土人情的差異。
43. 「南方之舟,笑北方之車」是因為南方人不知(A)北方人容易頭暈,不適乘船 (B)北方原野平曠,適於車
行 (C)北方人多數有恐水症 (D)車比船更為便利。
44. 本文說理的方法是(A)對比論述,優劣立判 (B)排比聯想,營造氣氛 (C)層遞推演,委婉勸諫 (D)寓言啟
示,含意深遠。
九十七學年度私立醫學校院聯合招考轉學生考試
15. 「學未至圓通,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。如以南方之舟,笑北方之車;以鶴脛之長,憎鳧脛之短也。夫不責己之有見,而責人之異見,豈不悖哉!」(袁宗道〈答友人〉)該段文字的主旨是:
(A) 做人務求圓通,否則有悖情理 (B) 做學問務求圓通,否則會造成偏執
(C) 求學問應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 (D) 求學問要責己嚴,有謙虛的態度
初等/五等►國文- 100年 地方五等考試
袁宗道〈答友人〉:「學未至圓通,合己見則是,違己見則非。如以南方之舟,笑北方之車;以鶴脛之長,憎鳧脛之短也。」作者以為「學未至圓通」,最容易形成的缺失是:
袁宗道《論文》
口舌代心者也,文章又代口舌者也,輾轉隔礙,雖寫得暢顯,已恐不如舌矣,況能如心之所存乎? 故孔子論文曰:「辭,達而已。」(文辭,用來表達 意思就可以了)達不達,文不文之辨也。
唐、虞、三代之文,無不達者。今人讀古書不即通曉,輒謂古今奇奧,今人下筆不宜平易。 夫時有古今,語言亦有古今;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,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?《方言》謂楚人稱「知」 曰「黨」,稱「慧」曰「隨」( 「隨」,原字為“言+隋」), 稱「跳」曰「斥」( 「斥」,原字為「足+折」),稱「取」曰 「挻」 ( ㄘㄢ)。余生長楚國,未聞此言,今語異古, 此亦一證。故《史記》五帝三王紀,改古語從今字者甚多:「疇」改為「誰」,「俾」為「使」,「格姦」為 「至姦」,「厥田」、「厥賦」為「其田」、「其賦」,不可勝記。
左氏(左丘明)去古不遠,然 《傳》(左傳)中字句未嘗 肖(像)《書》(尚書)也 ;司馬(司馬遷)去左亦不遠, 然《史記》句字亦未嘗肖《左》也。至於今日,逆數前漢,不知幾千年遠矣,自司馬不 能同於左氏,而今日乃欲兼同左、馬,不亦謬乎? 中間歷晉、唐,經宋、元,文士非乏, 未有公然撏撦(ㄒㄩㄣˊ ㄔㄜˇ;多方摘取、 摭拾。多指剽竊詞句或割裂文義。)古文,奄(包括,占有)為己 有者。昌黎(韓愈)好奇,偶一為之,如《毛穎》等傳, 一時戲劇(遊戲之作),他文不然 也。空同(李夢陽;明代文學家,主張擬古、 復古;文學秦漢,詩學盛唐)不知,篇篇摸擬,亦謂反正(返回正道)。 後之文人遂視為定例,尊若令甲(詔令),凡有一語不尚古者,即大怒, 睹為野路惡道。不知空同模擬,自一人創之,猶不甚可厭;迨其後,以一傳百,以訛益訛, 愈趨愈下,不足觀矣。
且空同諸文,尚多己意,紀事述情,往往逼真,其尤可取者,地名官銜俱用時制。 今卻嫌時制不文,取秦漢名銜以文之,觀者若不檢《一統志》(記 載古今輿地的書),幾不識為何鄉貫矣。且文之佳惡,不在地名官銜也。司馬遷之文,其佳處在敘事如畫, 議論超越。而近說乃云:「西京(指西漢)以還,封建宮殿, 官師郡邑,其名不馴雅,雖子長(司馬遷)復出, 不能成史。」則子長佳處,彼尚未夢見也,而況能尚子長也乎?
或曰:「信如子言,古不必學耶?」余曰:「古文貴達,學達即所謂學古文也。學其意,不必泥其字句也。 今之圓領方袍,所以學古人之綴葉蔽皮也;今之五味煎熬,所以學古人之茹毛飲血也。何也?古人之意, 期於飽口腹,蔽形體,今人之意,亦期於飽口腹,蔽形體,未嘗異也。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,是無異綴皮 葉於衣袂之中,投毛血於殽核(|ㄠˊ ㄏㄜˊ;通稱穀類以 外的食品。如肉類蔬果等)之內也。大抵古人之文,專期於達;而今人之文,專期於不達。以不達 學達,是可謂學古者乎?」
嘴巴所說的言語是代替內心的想法,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語的功能,輾轉描述表達,中間隔了一層障礙,就算文章寫得通順,恐怕也比不上言語讓人來得明白,更何況是寫出內心的想法呢?所以孔子談論文章,說:「辭彙(作文)的目的,就在於通順地表達而已。」能不能表達內心的想法,就是書寫的內容能否成為文章的關鍵。
唐(堯)、虞(舜)還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,沒有不能表達思想的作品。現代人讀古代書籍,如果不能明白,往往說古今文章奇特奧妙,現代人下筆寫作不適合平淡易懂。時代有古今的分別,語言也有古今的不同;現代人所驚訝認為奇特奧妙的字句,怎麼知道不是古代人街談巷語的日常對話呢?《方言》記載處國人把「知」說成「黨」,把「慧」說成「隨」,把「跳」說成「斥」,把「取」說成「挻」。我生長在楚國,卻從未聽過這樣的說法,所以現代話和古代不同,這就是一個例子。所以《史記》五帝三王紀裡面,更改古語為現代字的情形很多::「疇」改為「誰」,「俾」改為「使」,「格姦」改為「至姦」,「厥田」、「厥賦」改為「其田」、「其賦」,像這樣的例子多得數不清。
左丘明距離古代的時間不算久遠,但《左傳》裡的字句卻不曾和《書經》相同;司馬遷距離左丘明的時代也不久遠,但《史記》裡的字句也不曾和《左傳》相同。到了現代,往回數來幾個朝代,不知道經過幾千年的久遠時間,從司馬遷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況來看,現代人寫作用字要和左丘明、司馬遷一樣,不也是很奇怪嗎?中間經歷了晉朝、唐朝,過了宋朝、元朝,文人學者並不少,但卻沒有公然地抄襲模仿古文,而佔為己有的人。昌黎韓愈喜好奇特的風格,偶爾寫作這樣的文章,如《毛穎》等傳,但只是一時出於好玩的心態,其他文章都不是這樣的寫作方式。不知分別空同,只會每篇文章模擬古文,也叫做違反正統。於是後代文人將此視為定律,像命令一樣遵循,凡是一句話不合乎古文,就極為憤怒,將這樣的文句看做旁門左道。不知道空同模擬的手法,由一個人創作,還不會覺得太討厭;等到後來,以一傳百,很多人跟著作,以訛傳訛,錯誤愈來愈多,風格愈來愈低下,這樣寫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閱讀了。
而且這些空同的文章,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見想法,記敘事情、抒發情感,往往逼真,其中可取之處,是地名官職都用當時的制度。如今卻嫌棄現代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,因此取用秦朝、漢朝的名稱頭銜來命名,使看的人如果不檢索《一統志》,幾乎無法辨識地名官職是什麼意思了!再說文章的好壞,不在於如何為地方官銜命名。司馬遷的文章,優點在於描述事情就像作畫一樣清楚,談論道理能夠超越普通人想法。而近代有人卻說:「西漢以來,封建宮殿、官師郡邑,這些名稱都不高雅,就算司馬遷復活,也不能寫成史書了。」這麼說來,司馬遷的長處,那些人連做夢都看不見,更何況是推崇他呢?
有人說:「如果真像你說的一樣,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學了嗎?」我說:「古文的可貴之處在於達,學習通順的表達思想,就是所謂學習古文了。學習古人作文的用意,不必拘泥於古文的字句。現代衣服的圓領方襟,就是學習古人以樹葉遮蔽身體的用意;現代食物的五味調理、煎熬烹飪,就是學習古人吃毛喝血的用意。為什麼呢?古人這麼做的用意,是希望能夠填飽肚子、遮蔽身體,現代人這麼做的用意,也是希望能夠填飽肚子、遮蔽身體,不曾有所差別。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裡的人,就好像把樹葉縫在衣服中,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裡一樣。大致上古人的文章,都是專注於希望能夠表達心意思想的目標;而現代人的文章,都是專注於不能表達心意思想(只著重字句雕琢,不重內涵)。以不能表達內心的方式學習通達的作法,這樣可以說是學習古人寫作文章的精神嗎?」
https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9122009129
留言列表